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甘孜站长网 (https://www.0836zz.com.cn/)- 运维、物联设备、数据计算、智能推荐、云管理!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动态 > 正文

为何还有那么多人选择学习计算机专业

发布时间:2021-02-17 14:47:43 所属栏目:动态 来源:互联网
导读:图是PostgreSQL的benchmark数据,可以看到TPS增长率从50个连接数开始变缓。在上面Oracle的视频中,他们把连接数从2048降到了96,实际上96都太高了,除非服务器有16或32颗核心。 计算公式 下面的公式是由PostgreSQL提供的,不过我们认为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大多

图是PostgreSQL的benchmark数据,可以看到TPS增长率从50个连接数开始变缓。在上面Oracle的视频中,他们把连接数从2048降到了96,实际上96都太高了,除非服务器有16或32颗核心。

计算公式

下面的公式是由PostgreSQL提供的,不过我们认为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大多数数据库产品。你应该模拟预期的访问量,并从这一公式开始测试你的应用,寻找最合适的连接数值。

连接数 = ((核心数 * 2) + 有效磁盘数)

核心数不应包含超线程(hyper thread),即使打开了hyperthreading也是。如果活跃数据全部被缓存了,那么有效磁盘数是0,随着缓存命中率的下降,有效磁盘数逐渐趋近于实际的磁盘数。这一公式作用于SSD时的效果如何尚未有分析。

按这个公式,你的4核i7数据库服务器的连接池大小应该为((4 * 2) + 1) = 9。取个整就算是是10吧。是不是觉得太小了?跑个性能测试试一下,我们保证它能轻松搞定3000用户以6000TPS的速率并发执行简单查询的场景。如果连接池大小超过10,你会看到响应时长开始增加,TPS开始下降。

 

ait事件几乎没了,吞吐量上升。

没有调整任何其他东西,仅仅只是缩小了中间件层的数据库连接池,就把请求响应时间从100ms左右缩短到了3ms。

But why?

为什么nginx只用4个线程发挥出的性能就大大超越了100个进程的Apache HTTPD?回想一下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知识,答案其实是很明显的。

即使是单核CPU的计算机也能“同时”运行数百个线程。但我们都[应该]知道这只不过是操作系统用时间分片玩的一个小把戏。一颗CPU核心同一时刻只能执行一个线程,然后操作系统切换上下文,核心开始执行另一个线程的代码,以此类推。给定一颗CPU核心,其顺序执行A和B永远比通过时间分片“同时”执行A和B要快,这是一条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法则。一旦线程的数量超过了CPU核心的数量,再增加线程数系统就只会更慢,而不是更快。

这几乎就是真理了……

有限的资源

上面的说法只能说是接近真理,但还并没有这么简单,有一些其他的因素需要加入。当我们寻找数据库的性能瓶颈时,总是可以将其归为三类:CPU、磁盘、网络。把内存加进来也没有错,但比起磁盘和网络,内存的带宽要高出好几个数量级,所以就先不加了。

如果我们无视磁盘和网络,那么结论就非常简单。在一个8核的服务器上,设定连接/线程数为8能够提供最优的性能,再增加连接数就会因上下文切换的损耗导致性能下降。

数据库通常把数据存储在磁盘上,磁盘又通常是由一些旋转着的金属碟片和一个装在步进马达上的读写头组成的。读/写头同一时刻只能出现在一个地方,然后它必须“寻址”到另外一个位置来执行另一次读写操作。所以就有了寻址的耗时,此外还有旋回耗时,读写头需要等待碟片上的目标数据“旋转到位”才能进行操作。使用缓存当然是能够提升性能的,但上述原理仍然成立。

在这一时间段(即"I/O等待")内,线程是在“阻塞”着等待磁盘,此时操作系统可以将那个空闲的CPU核心用于服务其他线程。所以,由于线程总是在I/O上阻塞,我们可以让线程/连接数比CPU核心多一些,这样能够在同样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

那么应该多多少呢?这要取决于磁盘。较新型的SSD不需要寻址,也没有旋转的碟片。可别想当然地认为“SSD速度更快,所以我们应该增加线程数”,恰恰相反,无需寻址和没有旋回耗时意味着更少的阻塞,所以更少的线程[更接近于CPU核心数]会发挥出更高的性能。只有当阻塞创造了更多的执行机会时,更多的线程数才能发挥出更好的性能。

网络和磁盘类似。通过以太网接口读写数据时也会形成阻塞,10G带宽会比1G带宽的阻塞少一些,1G带宽又会比100M带宽的阻塞少一些。不过网络通常是放在第三位考虑的,有些人会在性能计算中忽略它们。


 

(编辑:甘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